科研中心

当前位置: 公司首页>>教学科研>>科研中心>>正文

院级中心:中国与德日刑法理论比较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17-11-22 编辑:英国威廉希尔公司 作者: 点击:[]


一、简况

 

研究中心名称

中国与德日刑法理论比较研究中心

所属二级学科

刑法学

负责人

黄成

职称

讲师

学历

博士

年龄

30

成员

焦经川

职称

讲师

学历

博士

年龄

32

成员

丁华宇

职称

副教授

学历

博士

年龄

41

 

二、设立理由

 

 

中国与德国、日本同属于大陆法系国家,其法律制度尤其是民事与刑事法律体系、司法制度以及法学理论等,具有很明显的借鉴关系和痕迹,共通性较强。不过,在刑法学领域,中国与德、日两国采取了不同的犯罪论体系,中国刑法理论中的犯罪论体系源自于前苏联,经过加工改进而形成现今完备的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随着近年来德、日刑法理论的引入和传播,其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与我国的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产生激烈的碰撞与争鸣。在颇具共性的法律制度之下蕴藏着各有其特色的刑法理论体系,存在着一系列不同的思想观念和犯罪认定模式,这种现状决定了两种刑法理论之间具有深厚的比较研究基础和研究价值。

1.深化理论研究的需要

中国与德、日刑法理论的重大核心区别在于犯罪论体系的差异,而犯罪论体系被誉为刑法理论皇冠上的宝石,是刑法学研究中的重大基础问题。犯罪论体系的差异决定了定罪思路的不同。众所周知,我国刑法理论所采用的平面耦合式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认为,犯罪的成立由客体、客观方面、主体和主观方面四个要件的各种要素组合而成,满足了四个要件的行为即具有刑事可罚性,应当承担刑事责任。而阶层式的犯罪论体系则是从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与有责性的阶段对犯罪构成要素进行层层筛选过滤。当前,传统的犯罪论体系遭受猛烈抨击而日渐动摇,但是,新的犯罪论体系如何建立仍处于激烈的争论之中,有观点主张直接引进德、日的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也有不少学者尝试建立起罪体、罪责、罪量,违法构成要件与责任构成要件,或者是客观要件、主观要件、犯罪排除事由等犯罪构成体系。犯罪论体系以及刑法理念的更新趋势反映在众多方面,例如,传统的社会危害性理论近年来遭到了猛烈的抨击,代之以法益侵害说与规范违反说的争论。犯罪客体的构成要件地位逐渐被动摇,犯罪客体不是构成要件内容而是犯罪概念的内容的观点日益盛行。在责任领域,传统的刑事责任是犯罪与刑罚的桥梁理念面临挑战,重新界定有责性与刑事责任的关系悄然进行;心理责任论面临规范责任论的冲击,期待可能性的引入热度不减。主观的超过要素、客观的处罚条件等颠覆传统理论的观点也日趋活跃。

整体来看,德、日刑法犯罪论体系的立体性更强,刑法研究更加精细复杂,具有众多我国传统刑法所没有或者研究不深入的概念和理论,这对于丰富我国的刑法理论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当然,过于精致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演绎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其必要性和实用性也面临着一些质疑。但是无论如何,新鲜理论的融入是大势所趋,如何协调犯罪论体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化解异质理论之间的冲突,在保持本土特色的前提下对德、日刑法理论进行消化吸收,是今后刑法理论研究的重要议题。

2.指导和促进司法实践的需要

我国的司法实践中长期以来沿用的都是四要件构成理论,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存在着犯罪成立的比例过高,入罪功能强大而出罪功能微弱的问题,加之近年来冤假错案的频繁曝光,畸轻畸重的极端案件频出等原因,要求改进传统四要件体系的理论动力更加强烈。这些热点案例背后其实都牵涉到一系列刑法理论问题,如犯罪故意的认定,社会危害性理论的运用,责任概念及其与刑事责任的关系,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的调和,犯罪既遂标准界定,不能犯的成立范围,期待可能性的限定性适用等等。严峻的司法现实需要一种便于实务操作的、完善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和支撑,因此,中国与德日刑法理论比较研究的目标旨在在融合、协调中外刑法理论的基础上,为规范犯罪的认定,处理好刑事政策与刑法规范、民意与司法的关系提供理论向导。

 

 

 

三、研究中心发展规划

 

 

 

1.研究目标

每年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两篇与该研究领域相关的学术论文,另外,撰写几篇本领域的员工动态或者研究报告。通过长期的研究,最终总结出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

2.成果转化

    以两年为周期,申报一项研究课题。

3.学术交流与传播

每年参加国内外本研究领域的学术会议一次以上。在校内外举办一次以上的成果交流活动,促进成果的转化与学术交流。积极加强同本领域研究机构与人员的合作交流,提升研究中心的研究能力与学院的专业声誉。

 

 

 

 

 

负责人: 黄 成

2017年 10 月 5 日

 

上一条:院级中心:中美刑法理论比较研究中心 下一条:院级中心:日本刑事法律制度研究中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