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文化协同育人中心

当前位置: 公司首页>>员工工作>>三大文化协同育人中心>>正文

英国威廉希尔公司三大文化协同育人第四十八期学习成果汇报--“花若盛开,清风自来”、“《大学》之德”


发布时间:2022-10-16 编辑:英国威廉希尔公司 作者:吕泖霖、杜汶隆 点击:[]


花若盛开 清风自来

半部《论语》,赖以治天下;一篇《颜渊》,得以修身心。在《论语·颜渊篇》的最后一部分,我们再次从季康子的发问中学习到为政者“上行下效”的重要性;也从子张,樊迟等人与孔子的问答中学习了个人追求“仁”所需要的崇德,质直,修慝等品格,更从孔子对“问友”的答复中学习到了与朋友交往必不可少的“边界感”以及“以文会友”的交友原则。追本溯源,笔者认为,颜渊篇莫不是《论语》的浓缩版——论仁,论政,论君子,均有论述,而三者结合就是复杂的需要每一代人学习的功夫,本篇以孔子最喜欢的员工颜渊的名字作为标题,也是教我们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况下,在对己和对人甚至对世中,都要像颜渊一样坚持本心,“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一与朋友之交:及时止损,手捧芝兰

所谓“上善若水”,儒家也强“中庸”之道,在我看来,中就是中正,待人接物适中平和,没有过分迁就以至于谄媚卑微,也不会过分轻视以至于目中无人;庸即为平常,以常人之心待之,君子之交淡如水,但是莫逆之交毕竟与常人有别,所以此处的平常应该是指一起生活多年的默契下的平常。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孔子在这里为我们提出来“边界感”的概念,也就是说对待朋友,我们自然首先要真挚诚恳,以心换心,可是我们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思想主体,我们可以对友人“忠告而善道之”,可是若无法说服,那么我尊重你的选择,而不是过分逾界,最后自取其辱。无独有偶,有一则寓言《刺猬的困境》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说是刺猬在寒冷时会抱在一起取暖,但是却因为靠得太近刺痛了自己而不得不分开,最后,它们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相互取暖,又不会刺痛自己,而这个距离,就是边界感。所以说,友情至深,无远弗届,只要志同道合,即使各自天涯海角,也会“若比邻”。

古人会友,留下了《兰亭集序》等名篇流传千古,今人会友,多半是白酒搭配花生米,一团和气。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曾几何时,我们交朋友再也没有耐心读完他的一篇文章,我们聚会再也等不及曲水流觞,我们也开始训练自己千杯不倒,划拳称王。朋友与益友之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即使今天的我们强调“向上社交”,可所谓“上”,又岂是为利益为酒肉之人?“人之相知,贵在知心。”真正的友人需以志同道合为基石,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相互促进,而不是仅仅围绕在“葡萄美酒夜光杯”中。

二求自我之达:知人爱人,内修于身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人活一世,究竟是追求“闻”还是追求“达”呢?“闻”是闻名显耀,是外在的那份体面,是一种向外的传播,而达则是自身修为,是内在的实力,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可靠。“质直”,“好义”,“察言”,“观色”,求自我之达,不必只钓沽名学霸王,不必红绿锦衣满身披,了解别人的长处和不足,更要深谙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知己知彼,生活才过得精彩。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我认为,当今社会,我们并不见得会向曾经的父母辈那样对一个人深入打听了解,更多的只是社交平台上的一个表情或者一声招呼,而那些真正走到我们内心的,也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与我们的生活相比较,“举枉错诸直。”我们也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不断找寻自己,完善自己。“崇德、修慝、辨惑”,就要尊重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每一个生活的瞬间用心体会自己的收获,一个真正在骨子里就极有修养的人,总能以一种从容不迫,宠辱不惊的心态待人接物,享用经历。我心犹如一面镜湖,倒映着的光影就是对自我的认知,日日窥镜,日日自省,方达大境。

三诫服人之事:上行下效,仁德之治

今天的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授权国家机关管理社会事务和秩序,维护社会安宁与稳定。而古时候的封建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庞大的官僚系统接受皇权的委托管理社会。百姓在接受他们的统治中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以此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所以,为政者就像是立在人堆中的石膏像,不同的人围坐一圈,根据自己所看到的去理解社会的规则。即使不能兼顾每个人的“眼光”,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为政者本心是为了我们所有人,社会上也会形成一股向上的凝聚力,百毒不侵,风雨不倒。所以孔子告诫季康子以“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以及以“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点明盗贼出现的本质,这也适用季康子的地位和形象,他希望季康子明白自己的责任,不再带头欺君罔上,徇私舞弊,贪得无厌,徇私暴敛,败坏社会良好风尚,使得上行下仿,世风日下,殊不知若“为政以德”,小草就会随风飘舞。

“我若花开,清风自来。”《论语·颜渊》从三个层面为我们铺好了具体的人生之路,平凡之路,仁德之路,做个有追求有理想有计划的人吧,知己,坚持自己的底线和原则;知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知世,本心不改,希望不灭,静待花开。


《大学》之德

进入大学学习和生活以后,除了学习法学专业知识以外,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学院还安排我们学习《四书》之一的《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随着这朗朗读书声,我们也慢慢地感悟着这至善的人生境界。《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优美散文。它强调修身是为人的根本,修身的目的是为了兼济天下,说明了治国平天下和修身之间关系的紧密性,对青年学子在做人、处事、报国等方面有深刻的启迪性。本周指导老师安排我们进入《大学》的第一节,即学习总论的“三纲八目”。

明德

《大学》开篇即提出“明明德”。“德”这个字贯穿了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历来被无数仁人志士奉为一生的追求,即便在今天,我们仍然提倡“立德树人”。在《周易·坤》中有这样一句话:“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说明了在古代“德”就已经被视为君子的品行了。而在《大学》一文中,则对“德”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在曾子看来,德可以理解为人的行为或性情上的美好表现,也是人本有的光明正大的品质。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在《尚书▪太甲》《尚书▪尧典》《尚书▪康诰》里记载的典故,也都讲了君子所拥有的德正是崇尚光明的品质。在《大学》一文中开头便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知晓什么是高尚的德行;“明德”之后去学习,修身,然后做兼济天下之事就是“亲民”;最后达到了大公无私的境界就是“止于至善”,而达到“止于至善”的不变前提就是明德。所以对于我们青年而言,《大学》一文启示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以“德”明确自己的方向,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理智,在实践中去“明明德”。

二修德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我们在《大学》一文中已经知晓了何为明德,那么下一步则要思考如何去明明德。那么我们可以对“明”进行剖析,我们可以看到“明”字左边是个窗户,右边是个月亮,意思是月光透过窗户就可以直达室内,月光的皎洁会驱散开屋里的阴暗。同理,人的德是本性中就有的,只是被人欲遮掩了,但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唤醒内心的美德。这些方法其实早已被曾子写在《大学》中了,即“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明德首先要知道自己能力的界限,以界限作为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明明德的境界。所以我们在做任何事情前要知晓自己的目标,明确自己的方向,只有这样才不会在前进的道路上迷失自我。

三传德

在曾子看来,一个达到了至善境界的人不仅仅是自己要知道什么是德,更要用自己的行为、言语、思想去给世间万物做出榜样、惠济天下。这种惠济应该如同日月之光一样对万物众生毫无差别、平等对待并且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正如《大学》的宗旨一般,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我们要达到真正的至善,不能仅仅满足于明明德,更要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将明德之光传播出去,让所有人享受到明德之滋养。

结 语

《大学》所确立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的,在精神上追求明德,在心理上追求至善,鼓励去服务于自我和大众,没有逃避,没有臆想、更没有消极、倡导人生能够主动修身、勇于作为,以修身为根本、以家庭为根基、以天下苍生为重。它启发我们青少年在人生发展道路上,以修身作为立足点,以构建和谐氛围为实践载体,最终以服务大众为目标,从而确立起人生正确的理念和价值取向,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时代新人。

上一条:英国威廉希尔公司三大文化协同育人第四十九期学习成果汇报——“正人先正己—孔子谈为政之道"、”“君子为人处世的态度” 下一条:英国威廉希尔公司三大文化协同育人第四十七期学习成果汇报——孔子心中的秩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