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论语》是一个问与答的学习世界。它的语录体裁对我们的感染力丝毫不亚于同时期的寓言。《颜渊》一篇同样是问与答的世界,本周的内容是这一篇中最简洁的一节。它的精彩之处便在于:简短而寓意深刻。短小精悍的问答,震撼和启示了我们太多,值得我们阅读。这一节的要点有:政、讼、君子。
一、政者勿失心
齐景公问孔子政事,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古代极为精简的排比,也透露出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礼——有秩序的礼。齐景公的肯定回答也更衬托出礼和秩序在政事上的重要性。君对臣、臣对君、父对子、子对父,都应有相应的礼与秩序。景公所说君臣父子间如没有礼和秩序,他将忧虑得吃不下饭。换之我们的生活,我们吃不下饭往往也是因为忧虑的事,如果借鉴孔子的话,对人有礼,于其身有制,生活的面貌必定焕然一新。季康子问孔子政事,孔子回答:“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有相似的话体现在《论语》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在勉励为政者以自身为表率,展现为政者自身在政事上的“正”。子张问孔子政事,孔子回答:“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孔子又从另一方面教导了政事:在自己的职位上不懈怠,履行职责忠心不二。话语常为我们所见,行动却是另一回事。学习这一份道理,还需我们真正地在生活中责无旁贷。
为政者其实是多样的,其职责和领域对其要求亦有差别。对国君景公,孔子提出重视天下君臣父子的礼与秩序;对朝廷大夫季康子,孔子勉励他为下属以身作则;对自己的员工子张,他更加注重劝诫他在为政中要忠心和负责。孔子独到的慧眼,对当今不同领域的为政者仍有借鉴之处。我想当今无论事务多少、官职大小,都应牢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二、诉讼促和谐
诉讼往往代表社会上出现了矛盾和问题,但诉讼不是它们的代名词,而应是它们的调解者和解决者。充当好这一角色,才能促进社会和谐。“片言可以断狱者,其由也与?”这句话在理解上意见有出入。有学者认为,孔子在夸赞子路断案能力,仅根据三言两语便可以判明案情;有学者认为子路是根据片面之词或单方之辞断案。但无论是何种思考,我们在今天都赞同在诉讼中应听取多方意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即是如此。“子路无宿诺”则是讲子路断案不拖到第二天。我们当今的司法系统也许不一定短短两天内结案,但应努力提高效率,在速度与质量上努力向前。对于诉讼,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对审案,和别人一样,但他希望天下无诉讼,也就是希望天下不会再有矛盾和争斗。儒学向来崇尚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这也是我们的向往,我们希望天下少一些纷争和伤口,当社会上的这些问题一步步减少时,距离和谐社会就更进一步。
不同学派对诉讼的看法不同,我们在借鉴各方意见的同时更要形成对诉讼一个客观的认识:我们希望减少诉讼,但不代表诉讼少社会就好。以诉讼促和谐,更重要的是让矛盾得到解决。让小事在乡邻间解决,让大事在法院解决,中等程度的事由社区和其他机关裁定。我国的做法深深受益于儒家的和谐思想。在今后,我们希望社会更加和谐。
三、君子正其心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这是《颜渊》一篇的内容,而其在《雍也》一篇也出现了,真是知识的巧合,礼节的互敬。孔子认为君子不仅要广泛地学习,还要以礼节约束自己,才不会离经叛道。不错,当今社会主义中国下,有的人曾立过功劳,但之后却未能约束自己,或沉迷低级趣味,或被落后腐朽思想腐蚀,最终背离了党和组织,背离了人民。这种事情令人痛心疾首,也让我们思考该怎样才能坚定信念。我想,“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或许是一个好方法。持续地做好事便会爱上好、爱上美,而将眼光停留在黑暗的一面便难免受害。“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是对外界的,而孔子对季康子提出的“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则更倾向内心。孔子在季康子忧患盗窃时说出了这句话,如果你不过于贪,即使赏赐给他们,他们也不会盗窃。孔子意在提醒季康子正视自己的内心,将自己做好才能处理好盗窃的事。人有时也会患上心病,但药方往往不是外界,而是自己,打开心结,重建自己,重见美好,这是一个长期的事。
“正其心”在《论语》中是一个不停息的话题,孔子对员工的期望便是成为君子,君子也成为儒学的追求。我们也不要忘记追寻内心,将内心丰盈和充实,方能迎接生活、迎接美好、迎接未来。
一部经典如此精简,却带给我们无数启发和向往。从简短的话语中我们可以读出一番大道,在生活中我们又可以进一步领悟这份大道的重量。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境地,都未改变这部经典的价值。再读这一篇,乘坐大道的船舰继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