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我们学习了《公冶长第五》的最后一部分。在这一部分中,孔子继续与弟子们探讨“仁德”的特征。孔子通过评价各种人和事抒发出自己对“仁德”的考量,让我们从具体事例中有所感悟,让我们能更生动地品味到“仁”与“德”的内涵,同时教会我们如何从我们触手可及的生活事例中去做到“仁”与“德”。
一
与人不求备,正己以化人。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互相让位,他们不满商纣王的暴虐,就跑到周文王那里,但又认为周武王起兵讨伐商纣是僭越、谋逆,因此拒绝吃周朝的粮食,饿死于首阳山,孔子对他们称赞有加,称其为贤者。孔子说:“伯夷,叔齐二人不会经常惦记到别人之前的过错,所以内心的怨恨也就很少了。”
“怨是用希”一直存在争议,有的认为是别人对伯夷、叔齐的抱怨少了,因为他们不记仇,别人也将心比心,不再埋怨。也有认为是伯夷叔齐内心的怨恨少了。对于这个问题,后文子贡问伯夷、叔齐有怨吗?孔子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将这两处对比起来看,正是伯夷、叔齐的高尚,能做到不记仇,心中自然坦荡,也就不会抱怨别人的不好,不会感觉委屈,所以这句话是说伯夷、叔齐的抱怨少了,也就是他们二人要求自己严格,对待他人宽和,所谓“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不要老是记着别人的短处和不好的地方,这样于自己的心量扩充无益。我们应该做的是提升自己的修养,正己以化人。
二
实事求是,直话直说。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孔子说:“谁说微生高是一个直爽的人呢?有人向微生高乞求一些醋,微生
高就去向自己的邻居要了一些醋给了这个人。”有人说微生高“直”,孔子不同意:“谁说他坦率正直?有人找他要一点醋,他没有,却向邻居借来给他。这怎么是直呢?”是什么就是什么,不是就是不是,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这才叫直啊!而他却“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贫穷却装成富足,自己没有却拐弯抹角的打肿脸充胖子,怎么是直呢?
这句话教导我们,做人处事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搞假大空,这样往往会误了大事,也损害了自己的形象。
三
见过而内自省。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孔子说:“哎,算了吧!我还没有见到过既能认识到自己的过错,而又能从内心里对自己进行反省自责的人。”人们对待自己的过错常常有这样的表现:掩饰错误,坚持错误,自知错误,自改错误,自讼错误,闻过则喜。掩饰错误,那就是“倘掩饰,增一辜”了,坚持错误就是“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自知错误,则是“知之,未尝复行也”。自讼错误呢,则更少见了。闻过则喜者,只有圣者才能做到,孔子曾经说过:“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自讼其过,闻过则喜,是心胸坦荡,胸怀宽广的表现。
由上可见,对于过错的态度,是衡量一个人素养的重要标准,对于君子来讲,至少他是知过的,并进而改过、自讼,最终能够达到闻过则喜,而小人则是掩饰错误并坚持错误。这些观念和立场对于我们青年老员工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让我们知道了为人处世的方向和标准,应该朝着君子的方向而努力。
四
尽力感受无我的人生境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做到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孔子说:“使老人安享晚年;使朋友们信任我;年少的人得到关怀。”
孔子与弟子颜渊、子路谈论各自的志向。三人的志向都很好,但我们也可以看出孔老夫子和两位弟子的志向其实是三个逐步递进的境界。
子路处于物质境界,而颜渊呢?他相较于子路而言更明白自己应该追求精神而不是物质,可以对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再看孔老夫子,他想到的是这个社会的老年人,少年以及自己的朋友。能找到“我”吗?找不到吧,我想把这种境界称为无我之境。无我之境强调的是一种真正的换位思考,是一种真正的为他人着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