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学习了论语《公冶长第五》的第一部分,本篇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方面探讨仁德的特征,提出了一些著名的观点,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听其言而观其行”;“三思而后行”等。其中第一部分孔子对弟子的评价体现了他的识人之道和对仁德的看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
首先是谦逊。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孔子叫漆雕开去做官。他回答说:“我对做官还没有信心。”孔子很高兴。漆雕开师从孔子,学业有成。《韩非子·显学》云:“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汉书·艺文志》载“《漆雕子》十三篇”。漆雕开品行亦佳。《孔子家语·卷二》载:“孔子曰:‘君子哉漆雕氏之子,其言人之美也隐而显,言人之恶也微而著。’”由此可见,漆雕开是孔子弟子中德才兼备者,因此孔子叫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逆了孔子的好意,但孔子非但不责备反而很高兴,他认为漆雕开是谦虚恭谨的,这是值得赞扬的。
子曰:“由也好勇于我,无所取材。”子路虽然勇武过人,却往往争强好胜。关于子路的争强好胜,孔子在别的地方也说到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11.22)子路和冉有都是问“闻斯行诸?”即“听到了就去实行它吗?”孔子根据他们不同的性格而做出截然相反的回答。公西华对此大惑不解。孔子解释道:“冉求性格谦退,所以鼓励他;仲由性格争强好胜,所以抑制他。”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推想:孔子看见子路是如此的高兴,想起子路虽然勇敢过人,却往往争强好胜,这一点实在是不可取。因此孔子再次感叹道:“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言下之意是希望子路虽勇而不“兼人”。
二
其次是识人之术。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受过刑罚的人不一定是坏人,孔子为人处世有自己的原则,在那个礼崩乐坏,世道日衰的时期,他仍然坚持着自己内心的道德,不为世俗的评判标准所动摇,不仅体现了他的识人之术,也反映出孔子一直坚持自己的仁德。
三
最后是仁德。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孟武伯问:“子路仁吗?”孔子说:“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啊,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叫他治理军队,但不知道他是否仁。”孟武伯问:“冉求怎么样呢?”孔子说:“冉求啊,拥有千户人口的城邑,或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封地,可以叫他当总管,但不知他是否仁。”孟武伯问:“公西赤怎么样?”孔子说:“公西赤啊,穿着整齐的朝服立于朝廷,可以叫他接待宾客,但不知道他是否仁。”何如?”
孔子认为,仁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必须用毕生的精力去努力追求。曾子对此有着深刻的领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8.7)意思是“士不可以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不是责任重大吗?到死才停止奋斗,难道不是路途遥远吗?”
总之,“仁”在孔子心目中是崇高、神圣的,孔子的仁德思想对我们当代老员工也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青年学子,我们要坚定“四个自信”,扑下身子,脚踏实地,谦虚谨慎,努力学习现代科学知识,练就一身本领,为社会发展和国家的强盛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我们还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要学会辨别人和事,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误的,立场要正确,不能是非不分。新时代,我们青年人要明大德,担大任,立大志,仁德思想应是我们每个人的追求,咬定青山不放松,胜不骄,败不馁,不骄不躁,谦虚恭谨,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