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希尔足球官网新闻

当前位置: 公司首页>>威廉希尔足球官网新闻>>正文

英国威廉希尔公司三大文化协同育人第十六期学习成果汇报


发布时间:2022-03-04 编辑:英国威廉希尔公司 作者:王冉 点击:[]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中朴素的语言中透露着孔子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孔子的智慧跨越千年,传递到了今天,仍能给予我们很多的启迪。细细品读《论语》的“里仁”篇,从中获益匪浅。

“里仁”即居住在仁者所居之里,与仁人为邻,其深层意思是一个人做什么事情都能处在“仁”的境界。但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并非易事,因此就让我们跟随孔子的脚步一起来探寻如何做一个真正有仁德的人。

开篇,孔子便提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孟母三迁的故事与此很有些相似之处,都强调优秀的外在环境、氛围对人的影响。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

但要达到“仁”,不仅要注重外部环境的影响,还要加强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孔子身处于动荡的社会之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才会发出“我未见好仁者”的感慨。但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靠自身的努力,因此又道“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在孔子眼中,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没有仁德,所以发出“苟志与仁矣,无恶也”的感慨,这从另一角度讲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一个真正的仁者是安于仁道的,培养仁心需一辈子的践行,知行合一的事业需要终身完成。“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不仁者,因内心不充盈、温情和平静,故无法长久的面对困境或安乐。困境让他气馁,萎靡不振,安乐让他放纵,乐而忘形。唯有仁心,才能在困境和安乐面前一样都处之泰然。谁的生活都不可能一辈子处于困境或者安乐之中,但唯有培养仁心,才能顺利度过困境拥抱安乐。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一个人要是决心向仁者努力了,那就会爱一切人,对任何人都不会产生嫌恶、加害之心了。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子眼中的“仁”并非局限于“爱人”的一面,也有“恶人”的一面。不仁之人多是心存私欲,并受此蒙蔽,他们眼中的善恶并非是真正的善恶。只有心怀仁德之人,才会不受私欲的影响,明辨是非善恶。所以,仁者心正,能够站在客观立场上看待人和事。王珪深得古君子之风,驱浊扬清敢于直言,对诸君子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现他心底无私。也正因为这一点,唐太宗重用他做谏官,并感慨地说:“王珪常居谏官,朕必永无过失。” 公正评价他人意义重大,有利于辨善恶,识美丑,弘扬正义和大道。

但想要成为仁者就必须无欲无求,甘于清贫吗?显然在我们以往的理解中认为,只需要仁、义,而不需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才是孔子所要展现的理欲观。曾国藩总结“居官四败”中的一条就是“贪鄙无忌者败”。贪欲是产生腐败的人性根源,贪欲使为官者不讲操守,不讲道德,如果不能克制贪得无厌的欲望,那么最后只能招致身败名裂的下场。曾国藩清醒地认识到“欲乃心中之贼”,“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曾国藩在书信中说:“为‘利’而出,大节一亏,终身不得为完人矣。” 人之为人的意义在于要超越基本欲望满足这一层次的人,成为真正的君子,而不仅仅停留在满足物质需要这个层次上。

“仁”,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实施起来任重而道远。对于仁德的修养不仅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还要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更需要我们矢志不渝的实践和笃行,客观公正看看事物,并树立正确的理欲观。

学习《论语》,学习经典,从简约的语言领悟出人生之大道,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少走弯路,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的仁爱情怀,成为“少年君子”。

上一条:2022年第一期校际云读书会 下一条:公司参与《河南省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解读与适用线上活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