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学习,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对于“为政”篇,细细研读,多少有了一点自己的感悟。
在“为政”中,似乎并未大幅度的直接讲到关于为政的内容,在后面,大多说的也是关于孝,义,做人等,句子简短,却是让人回味无穷。
官清民自安,便是哀公向孔子询问如何让民众信服的最佳回答——“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水至清则无鱼,但若执政为官者清,百姓自是喜不胜喜。这是孔子对于治国的见解。同样在季康子请教治理方法时,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也应是如此。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
而在为政方面,孔子引用了《尚书》中的“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认为“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我们无法考证这句话究竟是谁问的了,所以《论语》里用了个“或”字,”或谓孔子曰”。对于问他为何不从政这一问题,孔子很聪明的化解了这尴尬,还宣传了自己的思想主张。一方面,国家要选那些懂得孝道的人当官,才能以德服人,国家才能繁荣富强。另一方面,我把这道理教给我的员工们,由他们去实现我的政治理想,这也是从政啊,不一定非要自己当官。不得不说,孔子真正是有大智慧的人。孔子的这段话,现在很多人其实是不能理解的。常人认为只有亲身投入到官场中,实实在在地做一些成果出来,才算是真正在政治上的成功。而孔子这样的,在很多人眼里(不只是现代,古代有些人也这么看)其实是个政治上的失败者,到处推广他的已经落伍了的政治主张,推广不出去后只能教书。然而孔子用实际行动来向员工们证明,“为政以德”并不只是依靠道德来治理国家,身体力行地传播正见、维护道德,也是“为政”,而且是做的执政中最根本的事情。孔子对待政治的这种态度,也是后世的隐士在文化传播中的价值所在,隐士们通过归隐,避免了官场上的纷扰和各种压力,保持自己在道德和学问上的独立性,这样当一切喧嚣过后,当人们想要重新寻找传统文化的精髓时,可以得到的就是隐士们活生生的指引,而不是来自旧书中干巴巴的文字。
在信誉方面,孔子将人没有信用,比作马车没有前轴,都是必不可缺的。人无信,则不可用,如车无轴,则不可行。做人还是要靠谱一点。不靠谱的人还是远离一点,因为它如车无轴一般,不可用也。金庸笔下的韦小宝尚且知道:“君子一言既出,那个什么什么马难追。”所谓“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古往今来关于讲信用的精言妙语的生动故事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孔子在另一个地方对子贡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信”源自内心,展现于社会生活中,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守住它,让我们的内心更纯净些,离“平凡而伟大”更近一些。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这说明“忠信”是立人之本,是人生路上的“通行证”。
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孔子说的“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短短十五字,却是反映出了为政者的需要:为政的人,要正直,有勇气,敢于担当责任,才行。
我认为 这一句应当是对为政这一篇的总结,前面说了很多道理,主要分析了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不合理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明白了道理之后,为政就简单多了,该做的事情一定去做,不该做的事情坚决不做。既是君子,为政又有何难?
当然,在我看来,《论语·为政第二》中不仅是为政者应当注意的,对于大家平时的做人与生活,更是需要品读,吸收与铭记的。《论语》为政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学习之初要有美德,学习运用中,美德之用也是无法或缺的。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学习更多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