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文化协同育人中心

当前位置: 公司首页>>员工工作>>三大文化协同育人中心>>正文

英国威廉希尔公司三大文化协同育人第五十期学习成果汇报--"凡事以修身为本"、“君子当以正心修身敦伦尽分”


发布时间:2022-10-31 编辑:英国威廉希尔公司 作者:刘苗苗、武诗淇 点击:[]


一部《论语》千古流传,一位夫子万世师表。手捧一本蕴含先贤智慧结晶的《论语》,溯回千年,静静地聆听一位踽踽独行却又步履坚定的老人,为我们讲述立身处世,治国安邦的哲理。中国人的仁德智慧,千余年的风骨性格都蕴藏在这位老师和他员工的对话里。本周学习《论语·子路篇》跟随孔夫子的脚步,去探讨修身养德的重要意义。

修身之道,身正则行。《论语·子路》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为我们要先匡正自身行为,只要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布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但如若自身行为处事不端正,尽管发布了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这与《孟子》中的教诲有异曲同工之妙,“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同样在劝诫我们,正人先正己,服人者先服己。先人之事,后人也当虚心学习,在今天这个同样崇尚德行的时代,修身矫思,正心明理,方无愧于己,有补于世。

为师之道,身正为范。 教育是教之以道,授之以理。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为师之道,端品为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这是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对为师者期待。有闻张桂梅老师事迹,令人动容,她高尚的品德为她的员工和我们树立了优秀的榜样,她多年默默耕耘,正是对陶先生这句话最好的诠释。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是要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道德育人。教师不只是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更是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员工的灵魂。教育的深层意义在于注满知识的水桶之时,点燃求知的烈火。让每一枝斜立的梨花沐浴在和煦春风中,肆意灿烂。《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笛福也曾说过,一个教育别人的人,最有效的办法是首先教育好自己。因而,为师者在做好学问的同时,也应立足于自身,不断地提高个人素养,有充足的知识和良好的品格来教导员工。

治国之道,身正则强。《国语》有言:“不厚其栋,不能任重。重莫如国,栋莫如德。”意思是说,栋梁不厚实,就不能承受房屋的重量。对于国事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国事,对于栋梁人才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德行,拥有高尚的品格和强健的体魄才会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国之本在人,人之本在德。从古至今,从孔子重仁义道德,到如今我们倡导“立德树人”,无不强调道德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性。在新时代我们唯有强本固基,让德风滋养莘莘学子之心,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时代精神新人,才能勿忘初心,让中华文明薪火永相传,让我们国家朝着德育强国方向前进。

掩卷沉思,已是千年之后。《论语》不仅仅是一部经典的哲学名著,更是一个星罗棋布的智慧宝库,读之令人回味无穷。千余年前的孔圣人借助着这部治国治身之作,活在当代人心中,受海内外的人敬仰。凡事以德为重,修身为先,遇事以德服人,以修身矫思为根基,以立义为目标。从《论语》品悟出的人生智慧,于己,于师,于国都有着深刻意义,值得我们享用千年。


君子当以正心修身敦伦尽分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人的一生,缺少了厚度,没有日积月累的沉淀,就很难建设起属于自我的人生大厦,这种积淀,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不断的学习,来自于敦伦尽分。本阶段我们阅读的经典——《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优美散文,是中国古代一部讨论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大学》中蕴含的古圣先贤的智慧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历史的沉淀,无疑是经得起推敲的传世经典。其中的智慧无论是在古还是在今,都闪烁着璀璨光辉。本周学习的内容以同样富含哲理、引人思考的话语表达了另一种境界,让我们共同体味。

一、弃旧图变,日月求新

《诗经·大雅·文王》中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之说。梁启超也在《变法通议》中提到“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悠悠千年的中国历史也印证了“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的道理。历史上秦国通过商鞅变法,使本国经济得到发展,军事力量不断增强,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回顾历史,也可发现一些反例,强盛一时的大清王朝并没有变通趋时,把握时机。当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中国国门时,沉疴累累的清朝还沉浸在“天朝大国”美梦中,最终使自身支离破碎。叹息之余,我们更要明白,不愿弃旧图变,不思日日求新,注定没有出路。

殷鉴不远,闻者足戒。初入大学,作为一名新生,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与从前有了不小的变化,面对变化是选择守旧还是求新?答案已然明了:智者以史为鉴,明者以例为诫。我们要在学习和生活中永葆一颗与时偕行的心,要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二、纷华不染,修身正心

《围炉夜话》中有言:“粗粝能甘,必是有为之士;纷华不染,方称杰出之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粗服劣食,也能欢喜不弃,必然是有作为的人;能够对声色荣华不着于心,才能称作优秀特殊的人。作者王永彬认为杰出之士要受住“锦衣玉食”和“声色荣华”的诱惑,要做到不因外在的优渥条件而改变自己的初心。《大学》中有“修身在正其心”的说法,修养自身的品性要端正自己的心思,不能受内心的恐惧、焦虑、贪享、嫉妒等消极情绪的影响。两处相隔数千年的璀璨思想穿越历史的尘烟为我们学习法学的青年学子,也是未来的法律从业者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不以外在名誉荣华所变节,不受内在情绪私欲所纷扰。

三、各安其位,各司其职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句话阅读起来似曾相识。《论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治国理政之道,孔子说,国君要尽国君的职责,臣子要尽臣子的职责,父亲要尽父亲的职责,儿子要尽儿子的职责。只要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遵循看似简单的道理,国家便可基业常青,长治久安。可要求每个人躬亲入局,挺膺负责又谈何容易!一个人做好自己其实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每个人在社会当中,在不同的时空当中所担当的角色有多种多样。比如,在学校,我们是一个员工,那么,作为员工我们做的是否圆满;回到家里,我们是子女,作为子女我们有没有做到圆满;未来我们毕业工作了,作为员工我们能否做到圆满?天下事,说着容易做着难。一个敦伦尽分,做到了,所作必成。

结语

读了这一篇,也许我们可以想象,皓首苍颜的老师手捧经书,在教舍里踱步,时而低头看书,时而抬头看看正襟端坐,求知若饥的员工。先贤悠扬的言语教导了古时的后辈,而他们提笔书写的文字教导了今世的员工。以余之见,品读古典是与古圣先贤的一段浪漫对话,一次亲切的教导,一场知己的久别重逢。我们读《大学》参悟的人生大道,是古圣先贤的智慧以文字为载体跨越历史长河和茫茫人海对于我们思想的照耀。而那束光,也将永远留在那份竹简上,等待着下一个阅读者。

上一条:英国威廉希尔公司三大文化协同育人第五十一期学习成果汇报--“正人先正己,树人首立德”、“‘修齐治平’的内在之道” 下一条:英国威廉希尔公司三大文化协同育人第四十九期学习成果汇报——“正人先正己—孔子谈为政之道"、”“君子为人处世的态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