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文化协同育人中心

当前位置: 公司首页>>员工工作>>三大文化协同育人中心>>正文

英国威廉希尔公司三大文化协同育人第三十一期学习成果汇报---让传统文化中的仁道延续下去


发布时间:2022-06-20 编辑:英国威廉希尔公司 作者:吕泖霖 点击:[]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变与不变的交相辉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熠熠生辉。《易经》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下之大,莽莽苍苍,文化之髓,一衣带水。每一种文化基因都是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的一次磋商,都是华夏民族风骨的长成。丘吉尔说:“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是灭绝的文化。”转眼间《论语》学习已经到了泰伯第八,孔夫子的“仁”也达到了至圣的境界,“仁道”,绵延两万五千里不止,绵延至今,其力量绝不止于“仁”、“义”、“礼”、“信”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中,更在大自然的“润物细无声”下,在中华先贤的呐喊与笔墨中,在“在其位”者孜孜矻矻的使命感上,万般蹀躞,源源不竭。

一、“仁”的至高境界

一代词人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写出了人生三大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学术观点的大爆炸,不同的学者也将此三境界运用到了各自不同的领域。但探本寻源,都还是阶梯式的“境界”的攀升,这境界,有人称为风骨,有人称为胸怀,有人称为心态。而我们今日所学《论语》泰伯第八,大概就是这中庸境界中的上位阶了。钱塘江的潮水再壮观,也要沿着河道而行;曹操的军队再强悍,也需要曹操作为主帅的引领;至“仁”至“礼”之境界再深厚,也是在“居上位者”的支持和引领才得以绵延至今。西方伟大物理学家牛顿曾说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到了丰硕的苹果,本篇泰伯第八就以孔子及其弟子曾子为主编,以居上位者为演员,向我们生动再现出一条条跨越时间甚至空间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之脉,由尧舜禹汤为起源,周公等经学、理学集大成者贡献星星火炬,至传承之火传到孔子手中,并由他和他的弟子们甚至再传弟子们薪火相传,绵延不息。以我愚见,“仁”的至高境界,就应像明代文人杨继盛所言:“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中国人有自己光辉灿烂的文化和生生不息的精神,有自己的文化自信,不论是谁,知道自己所处的位子,所肩负的责任,在其位,谋其政,这就是“仁”吧。

二、其身正,与其身不正。

人,从甲骨文来看,就是相互扶持的两个个体,而仁,从二,按照古人的习惯,就是“几个人”的意思。人的存在可以说是世界的特色,在这样的群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万千精神,团结、善良、坚强、智慧,千万个人聚集,交往,让时间慢慢熬煮出一锅色香味俱全的“营养鱼汤”。但是,有光的地方也会有黑暗,营养的“鱼汤”中也可能会出现渣滓,幸得千千万万的华夏君子坚守仁道,传承风骨,永葆丹心照汗青,警醒了一代又一代君民臣子。孟子传承孔子的“仁道”思想,临终前欲劝谏身为鲁国大夫的孟敬子,竟以自己的死亡为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以遗言的方式将忠言尽数说出的,不仅仅是“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的处世之道,更是儒家“仁道”文化的传承以及孟子“铁肩担道义,临终著文章”的至“仁”之言。孟子劝孟敬子为人处世要注重仪表仪态,保持庄重态度,留意自己的言辞,以此来避免被人诟病和轻视。至于礼节制度本身,则无需过分计较,亲力亲为反而本末倒置。的确,人与人是从眼睛看外在开始的,试想,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却不注重自己的外表,整日蓬头垢面,随随便便,不仅仅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又何尝不是在昭示自己的随意,这样的人,即使是一国的大夫,恐怕也不会在百姓中树立威望甚至是获得君王的信任吧。其次,欲知其心,当看辞色,也就是表情。外表可以人为修饰,人心却是态度的投影仪,表情正,表明人心严肃,绘出来的就是自己的重视和认真,而倘若嘻嘻哈哈,玩世不恭,也难以让对方认真重视自己,信任自己。最后,就是言语。古人云:“祸从口出。”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因为自己言语上的冲动而将自己推向了达摩克利斯之剑下,损了自身形象不说,甚至会给国家贴上黑色标签。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凡事知“礼”守“礼”,外在即是身正,内在更能心正。

三、为仁者,能爱人

孔子说:“为仁者,能爱人,能敬人。”在我看来,“能爱人,能敬人”并非局限于三两个或友情或亲情的爱,这种爱应是如星空般广博浩瀚的,是以光年为基本单位的。从古至今,有多少人被我们称作英雄,有多少歌为赞颂他们而作,有多少照片因他们而被流传珍藏。他们不一定是你我的亲人,也不一定和你我说过话,但是你我却打心眼里敬着他们,爱着他们。《论中国》中这样写:“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中国就是这样,因为“为仁者”,一代代接力跑般守护着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而这种“仁”又何尝不是我们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呢?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泰伯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本是王位的直接继承人,但是考虑到姬昌的治国才能以及百姓的幸福生活,泰伯放弃了王位,带着弟弟隐居山林,只盼着姬昌能好好治理国家,造福百姓。这种大爱,竟让孔夫子都感叹不已。所谓“至仁”,大概如此。如果说泰伯为民为国让位是大爱无疆的话,那有一种大爱却是每个“居上位”者都可以做到的小桥流水。孟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汉景帝曾听取缇萦救父的状词而决心改革法制,即使小缇萦冲撞所谓圣驾,孔子曾听取两个小儿对太阳的争论,不论身份,只求学问。可见,凡圣人必有大爱,而大爱却不必惊天地泣鬼神,只是简单的平等相待而已。今天的我们不难明白,“官”,“位”并非只是一个职务,白纸黑字,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铁肩担仁道,亲手著真章。”我们谈论公正司法,也正如光明日报所说:“官敬法与民守法是一体两面,公正司法、严格执法与全民守法是一体两面。”孔子也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居上位”者以百姓心为心,以身作则,时刻约束反省自己,自然会得到百姓的信任,甚至不令而从,乃至政通人和。

走在追求“仁”的道路上,你一定不会孤单,一路上你会看到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留下的脚印,你会听到孟子喊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铿锵呼声,你会看到儒家思想传入大江南北,看到“仁”、“义”、“礼”、“智”、“信”代代传承,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百花园,更是中国“仁”的精神的百花园,让传统文化中的仁道之火永不熄灭,让世界,中国,你我,都因“仁道”而勇于挺起铁肩,担当起实现中国梦的重大使命。

上一条:英国威廉希尔公司三大文化协同育人第三十二期学习成果汇报---德以修身,才以傍身 下一条:英国威廉希尔公司三大文化协同育人第三十期学习成果汇报-孔子的教育思想及现实价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