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文化协同育人中心

当前位置: 公司首页>>员工工作>>三大文化协同育人中心>>正文

英国威廉希尔公司三大文化协同育人第二十三期学习成果汇报——君子之道


发布时间:2022-04-22 编辑:英国威廉希尔公司 作者:陈乐 点击:[]


本周《论语》学习,进入了新的一篇,上篇《公冶长第五》谈了“仁”之用,展现了孔子对各个人物的品评,本篇继续上篇之内容,进一步根据“仁”的标准对各种人物进行评判,从而使我们在具体生活中更好地把握“仁”,实践“仁”。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这里“大”,就是“太”。冉雍不认同,说:居敬而持简,来治理人民,那是可以的。像子桑伯子那样,居简而持简,那就太简了吧?

先来理解一下所谓“居敬”和“行简”的含义吧!“居敬”,持身恭敬,敬天、敬地、敬人、敬事。做什么就敬什么。出处在这里,后来成为儒家重要的价值观,比如朱熹说的读书法:居敬持志。要敬那书,把心贴在书册上,逐字逐句地读。持志,是志有定向,朱熹说:“立志不定,如何读书?”“行简”,临下以简,御众以宽,是治理国家,行事简略不烦琐,就像现在说的,法不禁止皆可为,让人民得自由,得自在,得自治。这就是以德化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子桑伯子的居简持简是什么意思呢,他对别人简,对自己也简。他是个隐士,也是个狂士,颇有一些后来的魏晋之风。孔子欣赏他,尊重他,去见他,他都不穿衣服,光着身子跟孔子相见。孔子的弟子们不高兴,说这样的人,老师您去见他干啥?孔子说:“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说而文之。”这个人啊,品质很好!就是没有礼仪修养,我想帮助他提高啊!所以孔子和子桑伯子呢,是相互欣赏,又都想用自己的标准改造一下对方。但冉雍认为,隐士和君子不是一回事。子桑伯子那样,只能自己投身于山野,不能做官任事。

“君子”还是“隐士”?在“隐士”与“君子”之间,两者往往想把对方拉进自己的阵营中,然而正如冉雍所言,两者本就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要做到彼此尊重,坚守住各自的本性就可。

追溯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君子如一代大儒张载,用“横渠四句”践行君子之道。正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隐士如东晋的陶渊明,虽不富足,但始终“性本爱丘山”,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节操书写着一位田园诗人追逐诗与远方的故事。无论是“君子”抑或是“隐士”,没有绝对的孰优孰劣,只是对待世界的价值观不同罢了!

君子任道,小人任情。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孔子说颜回好学,而且是唯一称得上好学的,用了两条标准。

不迁怒,不贰过。什么意思呢?“不迁怒”,是为什么事发怒,就对什么事发怒,不把那怒气撒到别的地方,或别的人身上去。颜回是按道理来处理人和事,不因自己的情绪而变,该怎样,就怎样。我们则很容易被情绪左右,心情好的时候啥都行,心情不好则就地取材,找人找物发泄,谁碰上算谁倒霉。

张居正讲这一段,因为他是给小皇帝讲《论语》,所以特别强调不迁怒,那当皇帝的,不任道理而任情绪,要拿人出气,那就有人要掉脑袋呀!所以,越是位高权重的人,“不迁怒”三个字就越重要,应该写一个条幅来挂墙上。

《中庸》讲“致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好学的最高标准,不是知识之学,而是性情之学,正心养性。刘宝楠说,“颜子好学,能任道,故善养气而几于中和也。”

“不贰过”,就是同样的错不犯第二遍。这个,也是千难万难,因为我们总是会犯同样的错误。错误,几乎是一种“基因”,我们错了,知道了,提醒自己,下次别犯哦!到下次的时候,还没来得及反应,就已经又犯了。

如果一个人能“不贰过”,错误只要犯过一遍,就永不再犯,用不了几个月,他就没有错误可犯了,都被他改完了,他想不成为圣人都不行。因为我们能犯的错,实在是品种很少,掰着指头都能数完,我们犯错多,是每个错一辈子都要犯上几千次。颜回他一个错只犯一次,所以他是圣人,在孔子门下,也是唯一圣人。

我们在组织管理上,也是追求做到组织的“不贰过”,有一个人犯过的错,让大家都知道,所有人都不要再犯,那组织进步就飞快。这就是精益管理“持续改善”的精神和方法。所以组织要鼓励人暴露错误,而不是惩罚错误。错误暴露出来,才能不贰过,让其他人防止再犯。如果出错就惩罚,则所有人都会掩盖错误,错误就会被放大。

谦谦君子,严于律己。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都是不完美的,总是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古人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知错能悔、能改,就是“致良知”的表现——去除遮盖住良知的尘埃,恢复良知的豁然明亮。

周处正视自己的过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很大的勇气。王阳明曾告诉自己的员工,凡事要懂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在别人身上找原因。倘若我们能将这种反求诸己的忏悔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忏悔将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相反,它会是一种享受。你可以在忏悔中思考,甚至可以用苛刻收容你过去的所有过失,让这一切通过时间的作用变成神圣的永恒。

用“财”有道。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孔子知道冉子没理解自己的用心,也没责怪他,只是说,公西华出使齐国,乘着肥马驾的车辆,穿着又轻又暖的皮袍,他排场大着呢!他家里豪富,根本就不缺粮!还来说什么为老母亲要饭吃!我们要给人粮,要用来周济穷人,雪中送炭,干吗要给他家去锦上添花呢?

帮助他人也需要分析情况,到底是“真需要”还是“真懒惰”。善良决不能丢,但也不能滥用。要想让你的善良发挥更大的效果,那就从自身开始修炼,以提升(更新)自己的认知高度为目标。我相信到那个时候你的善良足可以帮扶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都懂得爱自己爱他人。

英雄不问出处,圣贤不问出身。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虽然是毛色不纯的犁牛生下的牛犊,但如果它毛色纯正通红,牛角又长得端正,就算人们不想用它做牺牲去祭祀,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孔子是鼓励仲弓说,虽然你的父亲身份微贱,但你有如此之德,必然会见用于世。你如果不得大用,天地山川都不会罢休的!前面说了,孔子对冉雍评价极高,“雍也可使南面”,说冉雍有南面为君的德才,做个宰相那是绰绰有余的。对这一句解读的分歧在哪里呢,朱熹注说“仲弓父贱而行恶”,所以孔子用这个比喻来说他。又说,比如舜的父亲瞽叟也是个大坏蛋,但不妨碍舜成为圣人。不要因父废子。高中课文《鱼我所欲也》中提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像“舜”、“傅说”、“胶鬲”等人一样,冉雍虽出身贫贱,却能“苦其心智”,“增益其所不能”,最终“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三月不违仁。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孔子说:颜回呀!他的心,能做到三个月都不违离仁德,其他的人呀,有的能做到一天,最多的也只能做到一个月而已。万事难在坚持,把最平凡的事坚持做,彻底做,就是圣人。如王阳明言,千百年圣人传下来的那一点真骨血!知行合一,就是凡事彻底,把最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做到最彻底,把你知道的道理,在日用常行,在每一天,每一件事上彻底落实。一件一件来,一天一天积累,就是持续改善。不是规定标准让你怎么做,而是你自己有理念,有精神,去发挥,去发扬。这又说回到儒家反反复复讲的“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这三个层次的差别。“困知勉行,困而知之,勉而行之”,是制定标准,让你按规范做,用标准来困住你,勉强你去按标准做。“学知利行,学而知之,利而行之”,是启发你,让你学习理解,自己知道这样做的意义和好处,自己积极努力主动去做,去改善,去提高。“生知安行,生而知之,安而行之”,那就已经是圣人了。“从心所欲不逾矩”,自己有一丁点不仁不义的念头,他自己就不安,浑身难受,非得百分百仁义,他自己才心安,才得劲儿。

辜鸿铭曾言“真正的中国人是有着赤子之心和成人之思,过着心灵生活的人。”《论语》中厚重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与先贤沟通的桥梁。“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们始终在同一轮明月下,感受先贤赋予我们的丰厚精神粮食。与差异大的人交往时,怀有一颗“求同存异”之心;心情低落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帮助他人时,亦要区分好坏······

上一条:英国威廉希尔公司三大文化协同育人第二十四期学习成果汇报——你当像鸟飞向你的山 下一条:英国威廉希尔公司三大文化协同育人第二十二期学习成果汇报——心中怀“仁”

关闭